.
湖北省綠色工廠各市工作目標有多少?獎勵政策如何?關于這些,下文將詳細介紹,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企業想申報綠色工廠可以看看湖 北省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 (2022-2025年)的內容是什么?
項目代理免費咨詢熱線:198 5510 8672(專注企業服務10年:項目申報、知識產權代理、商業計劃書、公司注冊、可行性研究報告、3A認證)
湖北省綠色工廠工作目標:
大力引導全省工業行業推行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形成"比、學、趕、超"的綠色發展氛圍。到2025年,力爭全省創建各級綠色產品200個,綠色工廠100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0個,綠色工業園區15個,爭創一批國家級綠 色試點示范,全省工業綠色制造水平明顯提升。
綠色制造體系預期目標任務分解表
市州 綠色產品 綠色工廠 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綠色工業園區
武漢市 30 21 8 3
黃石市 15 7 2 1
襄陽市 18 10 4 2
荊州市 15 7 2 1
宜昌市 18 10 4 2
十堰市 15 7 2 1
孝感市 15 7 2 1
荊門市 15 7 2 1
鄂州市 5 3 1
黃岡市 15 7 1 1
咸寧市 15 7 1
隨州市 5 3
恩施州 7 1 1
仙桃市 4 1
潛江市 4 1
天門市 4 1
神農架林區
合計 200 100 30 15
湖北省綠色工廠鼓勵政策:
《湖北省工業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指出加大政策支持,要用好現有財政稅收政策,支持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項目納入現有財政資金支持重點范圍。拓展完善綠色產品政府采購、綠色信貸和財政支持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為綠色制造示范企業、園區提供便捷、優惠的擔保服務和信貸支持。
武漢市綠色工廠補助政策:
《武漢市工業綠色制造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指出,經國家確定的綠色制造體系示范的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分別一次性給予人民幣10萬元、100萬元、200萬元、200萬元的獎勵;經國家認定的綠色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或企業一次性給予人民幣150萬元獎勵。
文件鏈接:
湖北省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
為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加快工業綠色發展,助力全省工業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 標,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 系的指導意見》和工信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的通知》等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 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 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按照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 色發展理念,以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 應鏈管理企業為載體,對標先進水平,引導企業在高效、清潔、 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持續改進,打造綠色制造示范單 位和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標桿,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促進全
省工業綠色發展。
(二)工作目標。 大力引導全省工業行業推行綠色制造體
系建設,形成"比、學、趕、超"的綠色發展氛圍。到2025年,力爭全省創建各級綠色產品200個,綠色工廠100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0個,綠色工業園區15個,爭創一批國家級綠 色試點示范,全省工業綠色制造水平明顯提升。
二、建設內容
(一)綠色工廠: 重點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食 品、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選擇一批基礎較好、代表 性較強的企業,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要求,結合企業現有的節能 降耗、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基礎,積極開展 綠色工廠創建。創建企業在基礎設施、管理體系、能源資源投 入、產品、環境排放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和鮮明特色,實現用 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 化,實現制造過程的綠色化,推動企業綠色發展。
(二)綠色設計產品: 重點在機械、高端裝備、電子、通信、 石化、鋼鐵、建材、紡織、家電等行業領域,選擇量大面廣、 與消費者緊密相關、條件成熟的產品,積極推行綠色設計。按 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產品設計開發階段系統考慮原材料選 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個環節對資源環境造 成的影響,實現產品對能源資源消耗最低化、生態環境影響最 小化、應用產品輕量化、開發推廣具有無害化,提供更多具有 節能、環保、高可靠性、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 著力提升綠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引導綠色消費理念。
(三)綠色工業園區: 從省級以上工業園區中選擇基礎條件 好、代表性強、綠色水平高的工業園區,積極開展綠色工業園 區創建。按照產業結構綠色化、能源利用綠色化、運營管理綠
色化、基礎設施綠色化的要求,以產業集聚、生態化鏈接和公 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推行園區綜合資源能源一體化解 決方案,推進工業園區分布式光伏發電、集中供熱、污染集中 處理等工程項目,實現園區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 廢物交換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升園區資源能源利用效 率,實現園區整體的綠色發展。
(四)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重點在汽車、航空航天、電子電 器、通信、大型成套裝備、輕工、紡織、食品、建材、醫藥、 包裝等行業選擇一批代表性強、行業影響力大、經營實力雄厚、 管理水平高的龍頭企業,積極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創建。 以綠色供應鏈標準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為支撐,按照產品全 生命周期理念,積極應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 探索建立從產品設計到原材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銷售、 使用和報廢處理全過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加強供應鏈上 下游企業間的協調與協作,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帶 動上下游企業同步綠色發展。
三、組織實施
(一)宣貫培育。 各市州根據本地產業基礎、行業特點、 發展規劃等實際情況,加強政策宣貫和組織動員,建立完善綠 色制造體系培育工作機制,選擇一批具備創建綠色制造體系基 礎條件的企業、園區,建立本地區綠色制造體系創建培育庫, 加強對培育單位的指導幫扶。
(二)組織創建。 各地經信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企業、園區,對照相關評價標準和要求,組織開 展本地區綠色工廠、產品、園區、供應鏈等綠色制造體系創建 工作。
(三)組織申報。 綠色制造體系創建遵循自愿申報原則,申 報企業和園區應按照相應類別具體標準、評價通則、導則和要 求以及每年申報具體通知開展自評價。申報主體根據申報方向 要求,自主選擇委托符合評價資質要求的第三方評價機構依據 相應評價標準開展現場評價。申報主體根據每年申報通知要求 向所在地經信部門提交申報材料。
(四)初審推薦。 市級經信部門負責對本地區申報單位及其 申報資料、現場情況等進行初審,并出具推薦意見,重點核實 申報主體是否存在國家文件規定不得申報的情況等,擇優向省 廳推薦綠色制造基礎條件好、綠色發展水平高、行業代表性強 的創建單位。
(五)評估上報。 省經信廳組織專家或委托專業機構對各市 州推薦上報的綠色制造體系創建申報材料進行技術評審。從2022 年起,國家級綠色制造名單申報推薦的同時進行省級綠色制造名 單遴選,經評審合格、公示無異議的申報單位,確認為省級綠色 制造單位,申報國家級綠色制造名單原則上從省級綠色制造名單 中擇優推薦上報。
(六)動態管理。 綠色制造名單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并實施 有進有出的動態調整機制。按照"三年一復核”原則,各市州應加 強對已公告綠色制造名單的管理,持續開展已發布的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等復核工作。市級經信部門組 織對本地區復核單位開展現場復核,將復核結果(包括不再符合 綠色制造評價要求的名單和原因)報送省經信廳。省經信廳組織 專家或委托專業機構對市州上報的復核資料進行技術評審,并將 復核意見上報工信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省經信廳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全省綠色 制造體系建設統籌部署、組織協調和工作指導。各地經信部門要 加強協調和指導,會同有關部門負責落實本實施方案以及本地區 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工作,加強本地區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政策宣貫、 培育庫建立、綠色制造名單遴選推薦等相關工作,做好日常管理 和服務。
(二)加大政策支持。 用好現有財政稅收政策,支持綠色制 造體系建設。將國家級綠色制造體系試點示范納入現有省級財政 資金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點范圍,并將優先推薦爭取國家工 業轉型升級資金、節能減碳國家專項資金、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 項資金、綠色信貸、企業上市和錯峰生產等相關政策支持。各市 州應結合實際研究制定政策支持本地區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積極 爭取協調地方財政資金,對獲得認定的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 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等試點示范給予政策支 持。鼓勵有條件的市州開展市級綠色制造體系創建,發布市級綠 色制造名單。
(三)提升服務能力。 充分發揮綠色咨詢評價服務機構、工
業節能診斷服務、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在綠色制造 體系建設過程中的支撐作用。支持企業、園區與行業協會、科研 機構、咨詢服務機構開展廣泛合作,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積 極參與國家和地方性、團體性綠色標準的制訂,開展對標達標和 領跑者活動,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各地要加強對第三方評價機 構的培育,積極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綠色制造服務供應商,為企業、 園區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提供技術咨詢、評價及培訓等服務, 提供綠色化等系統解決方案。
(四)加強輿論宣傳。 各地要加強綠色制造示范宣傳力度, 增強綠色理念,擴大綠色制造的社會認知度,提高綠色制造體系 的社會認可價值。鼓勵綠色制造單位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宣 傳展示綠色制造先進技術和先進做法,發布綠色制造示范典型案 例,開展形式多樣的綠色制造體系宣傳研討活動,形成全社會支 持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良好環境和輿論氛圍。